「Selvedge」(也可用做Selvage),也就是台灣俗稱的「布邊」,指的是一塊丹寧布料最邊緣的部份,作用在於防止布料從邊緣破損,也算是收邊的一種方式。其實這個單字是從「Self」(自己)跟「Edge」(邊緣)兩個字合成的變型字,也可以說是「Self-finished edge fabric」(自己收邊的布料)的簡稱。

有些人會把「布邊」跟「赤耳」兩個字劃上等號,但其實赤耳指的是布邊上的那條紅線,但不一定布邊都是紅線,例如『Lee』的黃線、『Wrangler』的綠線、甚至連粉紅線(壽司耳)、銀線(刀耳)……等奇奇怪怪的顏色都有,所以不見得不是紅線的布邊就不是布邊喔。

而很多人對於布邊的觀念是「布邊 = 高品質」,除了品牌刻意操弄之外(好像只要用了布邊,其他的部份品質再NG也等於高品質……XD)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就要從丹寧布的歷史開始講起了。


最早可以製作斜紋布的方式是緣自18世紀歐洲的一種力織機(Shuttle Loom),1920年後牛仔褲誕生,美國人在這種布料上加了一塊不同顏色的區域做為辨識,這也是布邊的由來。

二次世界大戰後,牛仔褲的需求開始增加,市場上的主要供應商如『Levi’s』或『Lee』為了應付成長的需求,開始進行織布機的更新,這些新的機器雖然生產的速度更快、數量更多(因為布幅大量提升),但犧牲的卻是布料的強度與密度。而這一點則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「布邊布 = 高品質」的主要原因

但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呢? 我們繼續看下去……

在工廠衝刺產能的情況下,原本耗時又耗線的力織機逐漸被淘汰(多數被日本人買走,還真聰明……XD),直到1980年代後期,日本丹寧工業到達頂盛、復刻文化興起,才又讓人開始注意到布邊這種東西。

布邊布做出來的褲子會比較貴的原因則在於這種舊式力織機的布幅(寬度)大多落在30英吋以內,跟現在動不動就有50吋、60吋以上的現代丹寧布比起來,同樣做一件褲子,所需要的布料更多,也造成成本的上升。


進一步說明,若是寬幅的布料需要1.5呎來做一件褲子,窄幅的布邊布可能就需要3呎的布料才能塞進所有褲子所需的裁片。成本墊高影響定價,而「高定價 = 高品質」的印象又更加深了布邊牛仔褲給人的高級印象

 

但只要有布邊的牛仔褲,就是高級?高品質嗎?

我認為未必,一件牛仔褲的水準,不是「布邊」這個小細節就可以代表的,見樹不見林的後果,只會讓自己成為商業手段操弄下的犧牲者。

還記得『JEANSDA』剛成立時,我們去了中國一趟,布廠裡的布邊布應有盡有、琳瑯滿目(不過連一台力織機都沒看到!),老闆還說:「要什麼顏色、要多寬的幅寬都僅管說,只要有這個(手指擺在眼前搓兩下),我都弄得出來!」,真是顛覆了我們對於布邊牛仔褲的印象,也終於理解有些號稱「強力重磅」或「忠實老味」的布邊牛仔褲,為什麼可以只賣一兩千塊了…..XD(也有可能人家真的是佛心來著、降世下凡來普渡眾生,對不起,是我們誤會了…Orz)

重點來了,隨著紡織技術的演進,不用力織機織出來的布也可以加上布邊,而新式織布機做出來的丹寧布,也一樣可以達到力織機丹寧布的高品質。也就是說,光靠「布邊」來判斷一件褲子的水準,現在不但行不通,還已經成為讓人聽了只能搖頭嘆息的一種現象了。